根据权威信息源综合分析,日文并未完全废除汉字,而是保留了汉字与假名共存的特点。以下是主要原因:
历史与文化根基深厚 汉字自1500年前传入日本,成为官方文字,承载了日本历史文献、法律术语等核心文化内容。例如,圣德太子曾用汉语起草日本宪法,汉字是研究日本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字与假名的互补性
- 语境表达: 汉字能精准传递细微语境差异,如“みどり”对应中文“绿、翠、碧”等词,假名难以体现这种多义性。
- 效率平衡:汉字减少会导致句子冗长,假名虽简洁但表意有限。例如,复杂汉字需多个假名组合,影响阅读效率。
实际使用中的灵活性
日本政府曾多次调整汉字数量(如1850-1945字),但汉字仍是日常交流、法律文书等领域的核心。例如,2010年新常用汉字表收录2136个字,覆盖科技、法律等专业术语。
国际影响与示范效应
韩国、越南等国的汉字废除尝试导致文化断层或历史文献可读性下降,日本避免重蹈覆辙,选择保留汉字以维持文化连续性。
综上,汉字在日本语言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存在是历史传承、语言特性与现实需求的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