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历等级划分主要依据科举制度,从低到高分为以下五个核心层级,每个阶段通过不同考试选拔:
童生 科举最初级阶段,通过县、府两级考试(童试)成为生员(秀才)前称为童生,可自学或入学。此阶段无固定等级划分。
秀才
通过省级院试(省试)后获得,是古代基础学历,俗称“相公”。秀才分为“禀生”“增生”“附生”三等,具备做官资格。
举人
通过乡试(秋闱)成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为“亚元”。举人具备做官资格,可任中低级官职。
贡士
通过京城会试(春闱)成为,第一名称“会元”。贡士为进士选拔储备,可进入国子监深造。
进士
通过殿试(廷试)成为最高学历,分三甲录取:
- 二甲:进士出身
- 三甲:同进士出身
进士可任高级官职,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地位最高。
总结:古代学历体系以科举为核心,从童生到进士共分五级,最终通过殿试获得进士资格者享有最高学术与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