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跌价准备是会计中用于应对存货价值下降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作用和原因如下:
一、核心作用
反映存货真实价值 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通过计提跌价准备,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账面价值得以调整,避免资产被高估。
遵循谨慎性原则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潜在风险保持谨慎态度,及时确认损失,防止因资产价值虚高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税务合规与利润调节
企业所得税以实际损失为扣除依据,企业自行计提的跌价准备不可税前扣除。合理利用跌价准备可在合法范围内调节利润,但需避免操纵利润。
二、主要应用场景
市场价格下跌
当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且无回升可能时,需通过跌价测试确认是否需计提准备。
产品过时或需求变化
若产品因技术更新、消费者偏好转变或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滞销,需评估其可变现净值并调整账面价值。
物理损坏或过期
因损坏、过期等原因导致存货无法按原价销售时,需按实际价值调整。
三、会计处理原则
可变现净值计算: 采用日常活动中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成本、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时点确认
特殊事项处理:如股东补偿承诺等非销售性质的事项,需单独作为事项处理,不纳入存货价值评估。
四、注意事项
避免操纵利润:企业不可随意高估跌价准备以减少税负,否则可能面临税务处罚。
定期复核:需定期评估存货价值,及时调整跌价准备,确保其合理性。
通过以上机制,存货跌价准备不仅保障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维护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