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对汉字的含义和价值有着多维度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符号与哲学基础
结构中的哲学思想
于丹通过汉字结构解析哲学概念,例如“思”字,其上半部分“田”原指婴儿囟门,象征未完全开放的大脑,下半部分“心”代表心灵,体现“头脑加心灵共同工作”的哲学思想。
中轴线与对称美
在“汉字之美”文化研讨活动中,于丹提到北京中轴线与汉字对称结构的关系,认为“择中而立、守中尚和”是中国人的心灵秩序和哲学基础,这种对称美体现了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
二、汉字与生活方式
表意性与生活关联
汉字通过字形表意,如“宝盖头”象征家庭,“走之旁”体现行走于天地之间的动态过程,反映古人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抽象表达。
书写与文化传承
于丹强调汉字书写不仅是技能,更是文化理解。她主张通过书写训练提升对汉字结构的认知,从而传承文化基因,避免因生活方式变化导致文化遗忘。
三、汉字的教育意义
生僻字与常用字并重
在《汉字英雄》节目中,于丹主张聚焦常用字的同时,也要关注生僻字,认为两者同等重要。生僻字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常用字则是文化传承的根基。
价值观的载体
于丹认为汉字不仅是知识符号,更蕴含价值观。例如“宁”(家中有丁)和“害”(口舌)的对比,体现古人对家庭关系的伦理观。
四、汉字的演变与精神内核
历史演变的见证
通过汉字的演变,如“析”(从木声)到“思”(从囟声),可以追溯文化观念的变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演变的活化石。
民族理念的生成
于丹指出,文字是民族理念的生成载体,汉字通过长期使用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根基。
综上,于丹认为汉字是文化符号、生活方式、哲学载体与教育工具的有机结合,其核心价值在于传递文化基因、塑造思维方式和维系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