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古文”是指古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主要指秦朝以前的文字体系,其范围和定义需结合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理解:
一、狭义古文
特指秦朝以前的文字体系,包括:
甲骨文:
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形式;
金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常见于商周时期;
籀文:
西周晚期出现的文字,与小篆有承前启后的关系。
二、广义古文
泛指先秦时期(包括春秋战国)的文字,包含:
战国文字:各国文字逐渐统一为小篆,但仍存在地域差异;
古文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散文体文献,如《论语》《史记》等。
三、历史演变
汉字古文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 (约前14世纪)→ 金文(前8世纪)→ 籀文(前6世纪)→ 小篆(前3世纪);
小篆统一文字后,逐渐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形成完整体系。
四、其他相关概念
微言文: 指《五经》等经典文献中的文字,属于古文的一种特殊形态,以简约、隐晦著称; 文言文
总结
古文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既包含具体的文字形态(如甲骨文、金文),也包含语言表达形式(如古文散文)。其研究有助于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