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计的EBIT(息税前利润)大于无差别点的EBIT时,选择债务融资通常更具优势,主要原因如下:
一、利息抵税效应
债务融资的利息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具有抵税作用。根据公式:
$$
text{税后利润} = (text{EBIT} - text{利息}) times (1 - text{税率})
$$
随着EBIT的增加,利息抵税的边际效益递减,但仍然存在。因此,当EBIT高于无差别点时,债务融资通过抵税作用能更显著地提升税后收益。
二、财务杠杆放大收益
债务融资通过增加财务杠杆,使企业能够利用固定利息成本撬动更多股东权益资金,从而放大总收益。具体表现为:
斜率差异:
在无差别点以上,债务融资的每股收益(EPS)随EBIT增加的斜率更大。这是因为债务的固定利息成本不会随收入增长而增长,而股权融资的每股收益增长仅与剩余收益相关。
风险与收益权衡:
高杠杆虽然能放大收益,但也增加了财务风险。但当企业预期EBIT稳定且高于无差别点时,这种权衡是可接受的。
三、决策依据与核心逻辑
核心判断标准:
无差别点分析法通过找到使两种筹资方案下EPS相等的EBIT值,作为决策分界点。当实际EBIT高于该点时,需比较两种方案的斜率(即每增加一单位EBIT所增加的EPS)。
实际应用示例:
若预计EBIT为5000万元,无差别点为4500万元,则选择债务融资(如发行债券);若预计EBIT为5500万元,仍选择债务融资,因为其斜率更高。
四、注意事项
风险控制:高杠杆可能引发财务危机,需结合企业现金流、偿债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估。
其他因素:市场环境、融资成本、公司战略等也可能影响最终决策。
综上,当预计EBIT大于无差别点时,债务融资因抵税效应和杠杆放大作用更具优势,但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