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教学可通过以下策略实现,结合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并促进理解:
一、教学准备阶段
精选绘本 选择包含明确数学元素的绘本,如《好饿的小蛇》(图形认知)、《跳跳蜥蜴》(数与计算)等,确保内容与幼儿年龄阶段匹配。对于小班幼儿,可优先选择画面简洁、故事性强的绘本,如《吃了魔法药地哈哈阿姨》(基础图形拼图)。
调整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删减画面,保留核心数学元素(如圆形、三角形)和故事主线,确保在15-20分钟内完成教学。
二、教学实施阶段
情境导入
通过讲述绘本故事吸引幼儿注意力,例如《小小消防队员》中让幼儿扮演消防员搭配纽扣,自然引出图形与分类概念。利用故事中的问题情境,如“蜥蜴如何到达会场”,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多样化教学方法
- 操作游戏: 组织幼儿进行图形拼图、分类游戏(如按颜色/形状/大小分“形状宝宝”)。
- 动手实践:通过“揪尾蛇”游戏巩固长度比较,“纽扣平分”活动理解平均分概念。
- 数学符号转换:引导幼儿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转化为符号(如用算式表示蜥蜴数量),加深理解。
注重思维引导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为什么小蛇的肚子会变成不同形状?”“怎样更快数完所有蜥蜴?”帮助幼儿建立数学逻辑思维。
三、教学延伸阶段
生活联系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购物时计算总价、整理物品时分类统计等,强化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
创意拓展
鼓励幼儿对绘本故事进行续编或改编,例如给《好饿的小蛇》添加不同食物形状,进一步巩固图形认知。
四、关键注意事项
年龄适配性: 小班注重趣味性游戏,中班强调操作与比较,大班可引入简单计算和问题解决。 教师素养
资源整合:优先使用现成优质绘本,结合自制教具(如形状卡片、计数器)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策略,数学绘本可成为寓教于乐的有效工具,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