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诈骗行为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且需达到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
一、构成要素
主观故意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学历信息或隐瞒真相欺骗他人,如伪造证书、虚假宣传学历背景等。
客观欺骗行为
采用伪造学历证书、虚构教育机构资质或虚构与高校合作等手段,使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此处分财产。
财产损失与后果
受害者因受骗支付高额费用(通常3000元至1万元)或遭受其他损失(如就业受阻),且损失金额需达到当地立案标准。
二、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金额的认定标准如下:
数额较大: 3000元至1万元 数额巨大
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
(具体标准可能因地区差异略有调整)。
三、与民事欺诈的区别
学历诈骗属于刑事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民事欺诈多发生在经济交易中,主观目的多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构成犯罪。
四、典型案例
例如,诈骗者虚构与名校合作,承诺包拿毕业证,收取高额学费后消失,受害者因财产损失且符合金额标准,可被认定为学历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