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市民就业情况表现出色,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多项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就业规模与成效
就业率表现突出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贵州全省96.38万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就业率高达96.1%,确保每户至少一人就业。这一数据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政策的显著成效。
零工市场体系完善
贵州通过建立综合性零工市场,将搬迁劳动力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例如,威宁县零工市场吸纳5404名居民,凯里市永联加工有限公司通过岗前培训提供灵活就业岗位,极大降低了失业率。
二、政策支持与实施措施
技能培训与就业帮扶
政府强化技能培训,设立1437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16.5万劳动者,涵盖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例如,黔西南州微菌园改造项目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鼓励搬迁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创业增收。
创业扶持与产业引导
贵州依托新三线建设机遇,推动制造业、新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创业平台。例如,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区为年轻人提供工艺控制、技术研发等岗位。
三、群众反馈与未来展望
就业质量提升
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可达1500元左右,且享受休息场所和维权服务。威宁县搬迁群众严美朝表示,零工市场改变了过去“靠运气”的就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潜力
贵州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持续优化就业环境。未来,随着新三线建设的深入,预计将吸引更多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宽新市民就业渠道。
综上,贵州新市民就业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了高就业率与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