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中Kₐ是什么”的问题,综合相关化学知识,具体解析如下:
一、Kₐ的定义
Kₐ是 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用于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程度。其定义为:
$$K_a = frac{c(H^+)[A^-]}{c(AB)}$$
其中:
$c(H^+)$ 表示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
$c(A^-)$ 表示电离产生的酸根离子浓度;
$c(AB)$ 表示未电离的酸分子浓度。
二、Kₐ与酸性强弱的关系
Kₐ值越大,表示酸电离出的H⁺越多,酸性越强;反之则酸性较弱。例如:
硫酸(H₂SO₄)的Kₐ值远大于醋酸(CH₃COOH),说明硫酸的酸性强于醋酸。
三、应用与相关概念
酸碱平衡:
Kₐ是酸碱理论中的核心参数,常用于判断酸碱性、计算溶液pH值等。
共轭酸碱对:
一对共轭酸碱的Kₐ·Kb=Kw(水的离子积常数),用于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
四、易混淆点辨析
需注意Kₐ与元素符号K的区别:
K是钾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19),而Kₐ是酸的电离常数;
电离常数无单位,而K(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
五、典型例题解析
若已知醋酸的Kₐ=1.8×10⁻⁵,计算其pH值:
1. 设醋酸浓度为0.1M,电离后c(H⁺)=x,则c(CH₃COO⁻)=x,c(CH₃COOH)=0.1-x;
2. 代入Kₐ表达式:$1.8 times 10^{-5} = frac{x^2}{0.1-x}$,解得x≈1.8×10⁻³M;
3. pH=-log(1.8×10⁻³)=2.74。
建议结合教材和练习题加深理解,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应用题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