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数量因学校、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综合多来源信息可总结如下:
一、课程体系结构
基础课程 (约20-25门) - 数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物理类:大学物理(含力学、电磁学等)
- 工科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含模拟/数字电子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约15-20门)
-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专业方向课程(根据方向选修,约5-10门)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高电压技术、电力传动技术
- 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PLC原理及应用、工业过程控制
实践环节(约10-15门)
- 实验课程(如电路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综合设计、生产实习等
二、典型课程示例
电路方向: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方向
自动化方向: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PLC编程
嵌入式方向:C语言编程、单片机原理、传感器与执行器
三、学分与学时安排
学分要求:通常为3-4年本科,总学分约120-150学分
学时分配:每门课程学分对应一定学时(如3学分约40学时)
每周课时:一般每周4-6节课,每节45-50分钟
四、课程设置特点
学科交叉:强电(电路、电力系统)与弱电(计算机、控制)结合
实践导向:实验课程占比约30-40%,注重工程实践能力
选修空间:提供多方向选修课程,满足不同职业需求
建议具体院校参考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咨询教务部门,以获取准确课程设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