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时期出国的华人数量,综合不同历史阶段和来源的信息,可总结如下:
一、整体规模
1912-1949年(民国时期) 多个研究机构及史料显示,这一时期中国留学生总数在 10万至20万人之间
,主要流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其中,1937年清华留美同学录显示,1152名毕业生中约98%回国。
1949年前后
部分研究将1949年前的留学生总数(含清末)累计计算,认为超过 10万人,但这一说法更多基于历史阶段划分的延续性推算。
二、历史背景与特点
清末留学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
清政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1872-1875年首次派遣幼童赴美学习,至1912年民国成立前,累计派出留学生约 120人,主要用于工矿、外交等领域。
民国时期的延续与扩展
- 规模增长: 民国成立后,留学人数大幅增加,1912-1949年期间留学生总数显著上升。 - 回国潮
三、数据差异与争议
不同来源因统计范围、时间界定不同,存在以下差异:
时间跨度:部分研究包含清末留学生,而另一些仅限民国时期。
回国与留学海外人数:个别数据将留学生总数与回国人数混淆(如1937年清华数据仅1152人,但强调高回国率)。
四、重要补充
潮汕华侨:虽不属于传统留学生群体,但民国时期潮汕籍华侨数量庞大(约100万人),多在东南亚谋生。
综上,民国时期出国的华人数量 主要在10万至20万人之间,但需注意不同研究对时间范围和统计口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