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医专业的书籍数量因院校、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差异较大,但综合核心课程和经典文献,主要学习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基础理论类
中医基础理论 掌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理论。
医古文
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文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西医基础课程,辅助理解中医生理病理机制。
二、临床核心课程
中医诊断学
学习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论治原则。
中药学
掌握药物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剂学
理解方剂组成、配伍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金匮要略
学习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三、经典著作
《黄帝八十一难经》: 补充《黄帝内经》,系统阐述脉学、经络及针灸。 《神农本草经》
四、其他选修课程
根据兴趣方向,可能涉及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细分领域。
总结
中医专业本科阶段通常需学习 14门左右课程,其中基础理论类4-5门,临床核心课程6-8门,经典著作2-3门,以及选修课程。具体书籍数量因教材版本和学校差异较大,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需系统研读。建议结合教材与教学视频系统学习,同时注意中西医知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