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研究领域和特点可概括如下:
一、定义与性质
多学科交叉性 公共管理学融合了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提升公共组织的管理效能。
研究核心
专注于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包括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服务提供等过程。
应用导向
强调理论应用于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具有强烈的政策建议功能。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主要对象
- 政府组织:传统行政学与现代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研究主体。
- 非营利组织(NGO)、社会团体等公共机构。
- 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机制。
核心内容
- 公共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全过程。
- 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 利益关系协调: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互动。
- 公共治理体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与机制。
三、学科发展脉络
起源: 20世纪初形成传统公共行政学,60-70年代新公共行政学兴起。 演变
学科定位:在中国属于管理学一级学科,涵盖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
四、核心特点
经济学视角:
结合成本效益分析、绩效评估等工具优化管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平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利益。
方法论创新:
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强调实证研究。
五、学科价值
通过系统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