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学中,“人”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含义,既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
一、管理学中“人”的定义与分类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管理学将人视为具有自然属性(如生理需求)和社会属性(如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的复合主体。
管理学中的特殊划分
根据人在管理中的角色和行为特征,可划分为:
- 经济人: 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认为人是以理性经济行为为主; - 社会人
- 自我实现人:追求个人成长和潜能发挥;
- 复杂人:兼具经济、社会等多重需求,行为受环境因素影响。
管理对象的双重性 人既是管理的“手段”(通过激励、培训等实现组织目标),也是管理的“目的”(创造价值、实现自我)。
二、管理学对“人”的核心假设
经济人假设
古典管理理论(如泰勒科学管理)认为人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工作动机源于经济报酬。
社会人假设
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最重视社会关系和集体归属感,物质利益是次要因素。
自我实现人假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管理应提供发展空间和挑战。
三、管理学中“人”的核心作用
管理活动的起点与终点
人既是管理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也是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创造组织价值)。
管理行为的双重目标
- 事的管理: 通过流程优化、资源分配实现效率提升; - 人的管理
四、管理学对“人”的实践意义
管理哲学的转变 从“事本”到“人本”,现代管理强调理解人性、激发潜能,如宁高宁提出的“人在上”理念。
管理策略的演变
- 激励机制: 从物质激励转向精神激励与职业发展结合; - 组织文化
综上,管理学中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既是管理手段也是管理目标,其核心在于理解人性、激发潜能,以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