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大学数量需要结合国立重点大学和地方教育机构进行区分说明:
一、国立重点大学
国子学 明朝第一所国立重点大学,由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南京应天府创办,后改称国子监。洪武年间成为全国教育中心,相当于现代的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南京国子监(南雍)与北京国子监(北雍)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于洪武年间分设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分别对应南雍和北雍。这两所机构是明代最高学府,培养国家栋梁人才。
二、地方教育机构
明代的府州县教育以儒学教育为主,普遍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地区设卫学。据记载:
洪武年间全国设府州县学约1318所,覆盖率达到93.78%;
陕西、甘肃等地设有89所府州县学和30所书院,合计149所;
后续还增设了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机构。
三、总结
国立重点大学: 3所(国子学、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 地方教育机构
需注意,明代“大学”概念与现代存在差异,其教育体系以儒学为核心,培养官僚体系所需人才,与现代综合性大学体系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