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出国企审计重点,需从审计目标、内容、方法及监督机制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具体可归纳为以下要点:
一、审计目标导向
政治与政策合规性
重点审查国有企业是否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国资监管要求及重大决策部署,如“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等。
风险防控能力
关注企业负债规模与偿债能力匹配度、资金链稳定性,防范过度负债、盲目融资及流动性风险。
二、审计内容聚焦
资产质量
- 审查基础设施类公益性资产是否实现经济效益,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项目的决策合规性及资产流失风险。
- 通过账龄分析法、监盘等手段核实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真实性,防范坏账风险。
负债与风险管理
- 梳理企业负债结构,评估偿债能力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识别隐性债务及担保风险。
盈利能力与经营绩效
- 分析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真实性,核查是否存在虚增收入、利润调节等财务造假行为。
经营管理与责任落实
- 审查企业是否落实政府决策、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评估“过紧日子”政策执行情况。
三、审计方法创新
研究型审计思维
将问题与课题化,结合政策文件、财务数据及行业案例,系统分析企业运营中的矛盾与风险,提出针对性建议。
信息化与技术支撑
建立“业审一体”信息化平台,整合财务、项目等数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筛选重点数据,提高审计效率与精准度。
协同监督机制
与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国资监管的协同效应。
四、审计成果应用
问题整改跟踪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政策建议与决策支持
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为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助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突出国企审计重点,提升审计监督效能,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国有经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