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用功的学生的称呼,结合不同语境和侧重点,可以总结如下:
一、核心称谓
考生 这是最通用且中性的称呼,适用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无论备考状态如何。
准大学生
高中毕业生在成绩公布后,常被称为准大学生,强调即将进入大学的新阶段。
二、特定称谓与典型人物
努力型考生
用于形容长期坚持备考、屡次拼搏的学生,如:
- 梁实: 被称为“中国第一铁脑壳”“最牛高考钉子户”,连续28年参加高考,目标四川大学;
- 鞠大爷:67岁高龄考生,1977年首次参加高考,2011年再次参加;
- 王自清:云南考生,以690分理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传奇人物 部分考生因特殊经历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如:
- 何碧玉:
14岁满分考入清华,创下高考纪录;
- 张镇风:1998年全国状元,曾因挂科退学后重返清华。
三、其他相关称呼
高三学子:强调备考阶段,突出学业压力;
莘莘学子:尊称所有努力学习的群体。
四、历史对比
古代科举制度中,考生被称为 举子(通过乡试者)或 进士(通过会试者),而现代高考学生统称 考生,两者在称谓体系上存在时代差异。
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称呼,既尊重他人,又能准确表达对考生努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