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录取线主要通过录取比例和名额分配体现,具体如下:
整体录取率 - 秀才:
平均每年录取约1700人,全国约46万人,录取率约5%;
- 举人:267年共录取约15万人,平均每年600人,录取率约4%;
- 进士:267年共录取2.68万人,平均每年100人,录取率约1%。
按科次划分 - 乡试:
每三年一考,录取名额按省份文风、人口等分配,大省约100-150名,小省40-50名,实际录取率仅1%左右;
- 会试:全国统一录取约250-300人,录取率约0.5%;
- 殿试:录取三甲共300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180人,三甲187人。
地区差异
- 大省(如四川)乡试考生达1.4-1.5万人,但举人名额仅100-150名,竞争异常激烈。
总结:
清朝科举录取线以低通过率为显著特征,不同层级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整体难度远超现代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