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进士录取人数,综合各朝代情况可总结如下:
一、整体趋势
录取规模随朝代发展变化 隋朝因科举制度初创,数据记载较少,但可推算总数约10万至11万人。后续朝代中,宋朝录取人数最多,明清时期相对稳定但整体减少。例如:
- 宋朝:
12-13世纪每年录取400-500人
- 元朝:每次录取仅100-130人
- 明清:每次录取200-400人
元朝录取人数最少 元朝科举改革后,录取名额大幅缩减,仅约1000人左右。
二、各朝代具体数据
| 朝代 | 录取人数范围 | 年间考试次数 | 来源 |
|------------|--------------------|--------------|------------|
| 隋朝
| 约10万-11万人 | 无明确记载 | |
| 唐朝 | 每年20-30人 | 约268次 | |
| 宋朝 | 每年200-600人 | 118次左右| |
| 辽/西夏/金| 每年3000余人 | 数据较少 | |
| 元朝 | 每次约100-130人 | 数据较少 | |
| 明朝 | 每次200-400人 | 约28次 | |
| 清朝 | 每次200-400人 | 约30次 | |
三、录取比例说明
整体难度: 进士作为科举最高等级,录取比例极低。例如: 清朝光绪癸卯科
宋代:118次考试录取约3.9万人,平均每次约330人。
四、补充说明
"三甲"概念:清光绪科举将进士分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三甲属于末等。部分低权威资料可能将"三甲"误标为总录取数。
地域差异:如巴州(今四川)在清朝仅录取21人,占全国比例极小。
以上数据综合自多份史料,但部分具体数字仍需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