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汉字,其结构与意义均源于对动物肉体的直观描绘。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结构特征
象形构造 “肉”字由“月”和“彳”两部分组成。在甲骨文中,“月”象征弯月般的肉块,“彳”表示行走的步伐,合起来模拟出悬挂的肉体形态。这种构造方式体现了象形文字通过图形模拟自然物体的特点。
字形演变
- 甲骨文: 字形呈悬挂的肉块状,类似牛羊肉的轮廓。 - 小篆
- 后世演变:为避免与“月”混淆,春秋后字形转为纵势,肌肉纹理简化为曲笔。
二、意义与用法
本义
指供食用的禽兽肉,如《说文解字》解释“肉,胾肉。象形。本义是供食用的禽兽肉”。
扩展意义
- 作为部首时,常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新字,如“腿”(月+足)、“腿”(月+⻊)等。
- 在古汉语中读作“ròu”,与“月”发音相近,体现了象形字音韵上的关联性。
三、总结
“肉”字通过生动的图形模拟动物肉体形态,兼具象形与表音功能,是汉字中最早的字之一。其结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汉字从古至今的书写习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