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编码是用于将汉字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形式的编码体系,其设计依据和分类如下:
一、编码依据
汉字编码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种:
笔画 早期汉字编码系统(如区位码)基于汉字的笔画顺序进行编码。
部首
部首编码法以汉字的部首为基本单位,通过部首组合表示汉字。
拼音
拼音编码法根据汉字的读音进行编码,包括全拼、简拼、双拼等形式。
二、主要分类
汉字编码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外码(输入码)
用于用户输入汉字的编码,如拼音输入法(全拼/简拼)、五笔输入法等。
交换码(机内码)
用于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编码,由国标码(GB2312-80)演化而来,通过将国标码的两个字节的最高位加1得到。
机内码
计算机内部统一使用的编码,确保同一汉字在不同系统中的唯一性。
字形码
用于汉字输出的字形表示,通常以点阵形式存储汉字字形。
三、编码关系
输入编码与机内码的关系: 同一个汉字可以有多个输入编码(如拼音、五笔),但对应的机内码是唯一的。 字形码与机内码的关系
四、典型编码标准
GB2312/GBK:中国国家标准,包含常用汉字及生僻字,是许多系统的基础编码。
Unicode:国际标准,支持全球所有语言字符,是现代系统(如Windows、互联网)的常用编码。
总结
汉字编码是依据汉字的笔画、部首或拼音设计的,分为输入码、交换码、机内码和字形码等类型,满足不同场景的编码需求。其设计目标是在保持汉字表意特性的同时,实现与英文等字母文字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