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中的家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与学校教师共同协作、相互支持的教育主体。其角色和职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核心角色定位
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者,通过日常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学校侧重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家庭则提供情感支持、生活技能培养和道德引导,两者形成互补。
二、关键职责与作用
提供情感与生活支持
- 营造温馨家庭环境,增强孩子安全感与归属感;
- 配合教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及时沟通异常行为。
强化家庭教育能力
- 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理解学校教育目标,将学校理念融入家庭氛围;
-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
- 积极参与家长会、家委会等活动,反馈孩子在校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 配合教师开展校外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 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积极价值观,如诚实、勤奋、尊重等;
- 营造家庭学习氛围,鼓励孩子探索兴趣、培养特长。
三、与教师的协同关系
目标一致,职责互补: 家庭与学校均以孩子成长为核心,但家庭侧重生活引导,学校侧重知识传授; 信息共享与问题共解
四、成为“好伙伴”的关键特质
理解与尊重:
理性看待学校教育,尊重教师专业性,避免过度干预;
主动学习与反思: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策略;
积极参与:
主动承担教育责任,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家校共育需要家长从“教育辅助者”转变为“教育参与者”,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