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废止汉字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民族主义觉醒与文化独立需求 近代以来,韩国为摆脱对中华文化的依赖,强化民族认同感,推动文字改革以建立独立的文化体系。废止汉字被视为摆脱文化附庸、树立民族自尊的重要步骤。
汉字学习难度与普及障碍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结构复杂且书写繁琐,导致普通民众学习成本极高。此外,汉字与韩语存在语义差异,易引发词义混淆,限制了文化普及。
历史与政治因素的推动
1948年后,韩国政府通过立法(如《谚文专用法》)推动文字改革,朴正熙时期更是采取强硬措施,试图彻底废止汉字以融入欧美文化圈,塑造“民族英雄”形象。
文化认同与历史断裂风险
部分改革者认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废止汉字可避免文化认同危机。但此举也导致韩国人难以阅读传统历史文献,甚至出现对自身历史的歪曲,加剧了文化断裂风险。
总结:
韩国废止汉字是民族主义、文化独立需求与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该过程也带来了文化传承断裂、教育普及困难等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