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国标码是中国为规范汉字信息处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编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要编码标准
GB2312 - 收录常用汉字6763个(含682个符号),采用双字节编码。
- 分为两级:一级3755个常用汉字(按拼音/笔形排序),二级3008个次常用汉字(按部首/笔画排序)。
GBK
- 作为GB2312的扩展,收录21003个汉字(含繁体字、生僻字等),同样采用双字节编码。
- 包含GB2312所有字符,并增加了约4240个汉字及符号。
GB18030
- 最新国家标准,收录27533个汉字(含少数民族文字),支持简繁体、生僻字及符号。
- 2005年第二版扩展至70000余个汉字,成为大陆地区计算机系统的强制标准。
二、编码特点
二进制表示: 每个汉字用2个字节(16位)表示,其中高7位为有效编码,低7位中保留64个控制位。 区位码与国标码
三、应用范围
汉字处理:是计算机存储、传输汉字的基础标准,确保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
符号与多语言支持:除汉字外,还包含标点符号、数学符号等,部分扩展标准支持日韩汉字。
四、发展历程
GB2312(1980年):奠定基础,收录6763个汉字。
GBK(1995年):扩展至21003个字符,兼容简繁体。
GB18030(2005年):升级至70000余个汉字,强化少数民族文字支持。
五、补充说明
输入法技术:为解决汉字输入复杂问题,发展了拼音、五笔等输入法,提升效率。
国际标准:如Unicode(ISO 10646),被部分国家接受,但大陆地区仍以GB18030为主流。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涵盖汉字国标码的体系架构、应用场景及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