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安排家长护岗的含义和背景,综合相关信息分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家校共育的实践形式 家长护岗是学校推动家校合作的一种具体举措,旨在通过家长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教育合力。这种模式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合作”理念。
安全与秩序维护
主要目的是保障学生上下学途中的安全,包括指挥交通、疏导人流、维护校门口秩序等。部分学校还通过家长护岗监督学生遵守校规,如晨读、晚自习等时段的管理。
二、实施背景与争议
政策与初衷
国家层面并未强制要求家长护岗,但部分地区(如河南、四川等地)因实际需要探索此模式。其初衷是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弥补学校安保力量的不足,同时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
执行中的问题
- 强制性与负担: 部分学校将护岗作为义务要求,导致家长怨气较大,甚至影响正常工作。例如,济南某学校强制家长轮流执勤引发广泛争议,教育局虽回应称需家长自愿,但未能有效平息舆论。
- 职责划分不清:护岗人员应明确是辅助性质还是义务性质,当前存在家长与保安、民警职责混淆的情况,影响执行效果。
三、不同地区的实施方式
自愿参与模式 部分学校通过家委会或班级家长自愿报名,轮流承担短时任务(如半小时至1小时),既减轻学校负担,又尊重家长意愿。
义务参与模式
少数学校强制要求家长参与,未提供替代方案,导致家长满意度低,甚至引发投诉。
四、社会评价与建议
积极意义
家长护岗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情感联结,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方式。
改进建议
- 明确职责与性质: 将护岗作为家校共育的自愿活动,而非强制义务,避免家长权益受损。 - 优化资源配置
- 强化培训与支持:为家长提供护岗培训,明确安全规范,同时关注家长工作负荷,避免因护岗影响正常生活。
综上,家长护岗是家校共育的探索性实践,需在保障学生安全与尊重家长权益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完善机制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