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汉字发音存在两种主要形式: 音读(おんよみ)和 训读(くんよみ),其形成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一、音读(おんよみ)
定义与来源 音读是模仿汉字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主要用于外来词和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例如:
- 日语“海”对应汉字“海”,音读为 かい(与汉语发音相近);
- 日语动词“問う”(to u)和名词“問題”(mon dai)使用汉字“問”,但发音仍保留汉语特征。
历史演变
音读经历了吴音、古音、汉音三个发展阶段:
- 吴音(5-6世纪):源自中国南方吴方言区,如“夏”读作げ(ge);
- 古音:
更早的发音系统,目前较少使用;
- 汉音(7-8世纪):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发音,如“夏”读作か(ka)。
二、训读(くんよみ)
定义与来源
训读是日语为汉字配备的本土发音,通常与汉字意义相关。例如:
- 日语“书”对应汉字“本”,训读为 ほん(与日语词汇“本”发音一致);
- 日语“猫”对应汉字“猫”,训读为 ねこ(与日语词汇发音相同)。
特点与挑战
- 训读与汉字原音无直接关联,需通过学习记忆;
- 同一汉字可能有多个训读,如“金星”读作きんせい(天体)或きんぼし(植物)。
三、学习建议
标注与记忆
- 通过注音符号(如《平假名読み方》)辅助记忆多音字;
- 结合例句理解发音规律,如“葡萄”读作ぶどう(音读)或ぶどうぶどう(训读)。
语感与实践
- 长期接触日语后,可通过语感判断发音;
- 多读多写,注意区分动词、名词等不同词性的发音。
四、补充说明
日语汉字的发音系统是汉语与日语融合的产物,音读保留了汉语的音韵特征,训读则体现了日语的本土化。掌握这两种发音需结合历史背景与语言实践,是学习日语的基础技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