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与晚自习的初衷是促进家校共育,但实际效果存在争议。以下是主要原因分析:
家校沟通与监督 家长通过现场观察能更直观了解孩子学习状态、生活习惯及师生互动情况,为家校沟通提供真实反馈。同时,家长监督可及时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如玩手机、交头接耳),提升学习效率。
营造学习氛围
家长在教室的陪伴能形成隐性压力,激励学生专注学习。例如,家长的安静行为会感染学生,类似图书馆的沉浸式环境有助于提升整体学习氛围。
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部分学校通过家长参与分担部分管理职责(如作业批改、纪律维护),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
政策导向与实践差异
部分学校将家长参与作为“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共育尝试,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强制或过度依赖现象,导致家长负担加重,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强制性与自愿性:部分学校或班级强制要求家长参与,引发家长抵触,认为这是对教育责任的推卸;
角色定位:家长过度参与可能替代教师教学职能,削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减”政策初衷相悖。
建议:
学校应明确家长参与为自愿行为,避免强制。可结合家委会或班主任协调,选择合适时间(如每周四晚自习)开展,并注重家长与教师的职责区分,以促进家校协作而非增加双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