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需从多个维度调整教育方式,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一、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警惕隐形变异培训
远离以“免费咨询”“义务辅导”等名义的违规培训,此类行为可能涉及虚假宣传或超范围学科类培训,扰乱教学秩序并存在安全隐患。
严守培训时间规定
学龄前儿童不得参与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超过20:30(线上21:00),寒假期间禁止报名任何学科类课程。
二、转变教育观念
从成绩导向转向全面发展
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培养,通过阅读、运动、艺术等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理性看待校外培训作用
校外培训非教育必需,家长应避免盲目跟风,科学安排假期学习生活。
三、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成为学习型家长
通过学习家庭教育课程,掌握科学育儿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加强陪伴与沟通
增加与孩子互动时间,倾听其想法和感受,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鼓励表达与独立思考。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制定合理计划
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引导其自主完成作业和复习。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兴趣小组、阅读等方式,让孩子在探索中建立学习内驱力,而非单纯依赖外部压力。
五、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保证充足睡眠与运动
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安排1-2小时户外运动或家庭活动,缓解学习压力。
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
定期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及时疏导焦虑情绪,帮助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保持家校沟通
定期与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共同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参与学校活动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支持孩子多元化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家长可在政策框架内有效减轻孩子负担,同时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教育价值与成长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