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废掉汉字”的主张,主要源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文化冲突与技术革新需求,其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技术革新与教育普及需求 汉字繁复难学导致识字率低下,长期阻碍教育普及。西方拼音文字因简单易学,成为提高文盲率、促进知识传播的潜在解决方案。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文盲率高达90%以上,而西方字母文字的普及速度显著快于汉字。
文化自信危机与现代化压力
鸦片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认为汉字体系(尤其是繁体字)是传统文化束缚发展的根源,主张用拉丁字母等更“现代”的文字体系替代,以提升国家竞争力。鲁迅曾提出“汉字不除,国乃灭亡”的尖锐批评。
语言与文化认同重塑
朝鲜等周边国家曾通过废除汉字强化民族认同,认为这是消除外来文化影响、建立自主语言体系的重要步骤。例如,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指出,废除汉字能消除外来因素,使语言更贴近民族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激进策略
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将废除汉字作为激进口号,试图通过文字改革推动社会全面革新。这一主张虽遭强烈反对,但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总结:
废除汉字的提议本质是文化冲突与技术革新的产物,其支持者试图通过文字改革解决教育困境、提升国家竞争力,并重塑民族认同。然而,这一主张因忽视汉字的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最终被广泛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