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火证中的动火分析是确保动火作业安全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检测作业区域可燃易爆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预防安全事故。以下是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基本步骤
取样点选择 - 由熟悉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安全员确定,需具备代表性,尤其要覆盖设备、管道内部及死角区域。
- 取样点应考虑气体密度差异:比空气重的气体(如CO、H₂S)取中下部,比空气轻的气体(如氢气)取中上部。
取样时间要求
- 动火前30分钟内完成分析,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需重新检测。
作业分级与标准
- 根据危险程度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动火作业,不同级别对应不同安全措施。
- 爆炸下限≥4%的气体允许浓度≤0.5%(体积分数);爆炸下限<4%的气体允许浓度≤0.2%。
二、关键注意事项
前期准备
- 检查动火票内容完整性,确认工艺、设备置换情况。
- 校准气体检测报警仪,确保其准确性。
取样操作规范
- 使用长管、球胆等工具在动火点周围及设备内部多点取样,注意管道接头、法兰缝隙等潜在泄漏点。
- 大型设备或复杂结构需增加取样点深度(≥4米)。
环境因素考量
- 了解动火点上下方及周围管道、设备中的可燃/有毒介质分布。
- 取样时注意风向,避免可燃气体被吹向作业区域。
分析与报告
- 将样品送至化验室分析,结果需保留至作业结束。
- 分析报告应明确标注气体浓度、氧含量等关键数据。
三、特殊场景补充
储罐作业: 需对中下三部分别分析。 制氮站界区
高空作业:除动火点外,还需在下方或下风头采样。
四、违规处理
若检测结果不达标,必须停止动火作业,采取置换、通风等措施整改,合格后方可恢复。所有操作应严格遵循《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技术规程》。
通过规范化的动火分析,可有效降低火灾、爆炸等风险,保障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