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奖励孩子,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具体行为选择合适的奖励方式。以下是综合权威建议的奖励策略:
一、奖励原则
精神奖励为主 优先采用表扬、拥抱、微笑等社会性奖励,这些奖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例如,当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可以给予具体描述性表扬:“你的字写得工整规范,真漂亮!”比空洞的“你真棒”更有效。
适度奖励
奖励应与行为匹配,避免过度溺爱或吝啬。频繁或高额物质奖励可能让孩子产生功利心,而忽视内在成长。例如,用零花钱奖励完成家务,而非单纯以金额衡量。
及时反馈
奖励需紧随良好行为之后,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及时肯定能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二、具体奖励方式
社会性奖励
- 口头表扬: 具体描述孩子的努力,如“你今天主动整理房间,展现了责任感”。 - 肢体接触
- 特权享受:允许孩子多看半小时电视、选择晚餐菜单等小特权。
物质奖励 - 学习用品:
笔记本、文具、书籍等与学习相关的物品。
- 小玩具或零食:孩子心仪的玩具、健康零食等。
- 体验类奖励:参观博物馆、公园或安排家庭旅行。
个性化奖励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定制奖励,如喜欢绘画的孩子送油画颜料,喜欢阅读的孩子提供整套丛书。定期更换奖励物可保持新鲜感。
三、注意事项
避免许愿式奖励
用“你真棒,妈妈会买你想要的东西”代替“奖励你”,否则可能让孩子将行为与物质挂钩。
奖励与目标关联
明确告知孩子奖励与具体行为的关系,如“考了满分就奖励漫画书”,而非笼统表扬。
逐步减少物质奖励
当行为习惯稳定后,可过渡为口头表扬或社会性奖励,帮助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
通过以上策略,家长既能激励孩子,又能培养其自律性和积极心态,实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