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学历就业率的计算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统计需求进行调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基础就业率计算公式
广义就业率 $$
text{就业率} = frac{text{已就业人数}}{text{劳动力总人数}} times 100%
$$
- 已就业人数:
实际从事有偿工作的人口数。
- 劳动力总人数:年龄在16岁及以上的自然人总数(需排除学生、军人、家庭主妇等非劳动力人口)。
狭义就业率(仅限在校学生) $$
text{就业率} = frac{text{就业学生数}}{text{在校学生总数}} times 100%
$$
- 适用于高校统计在校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学历专项就业率计算
本科就业率
$$
text{本科就业率} = frac{text{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text{应就业本科毕业生数}} times 100%
$$
- 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 签订就业合同或协议的本科毕业生人数。 - 应就业本科毕业生数
专业就业率 $$
text{专业就业率} = frac{text{专业相关就业人数}}{text{专业毕业生总数}} times 100%
$$
- 需结合行业数据统计,考虑不相关行业就业或深造者。
三、注意事项
统计范围界定
- 劳动力人口需排除未成年人、在校学生、退休人员及丧失劳动能力者。
- 不同场景下(如高校、社会整体)的就业率计算需明确界定统计口径。
数据获取与误差控制
- 需通过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官方渠道获取就业数据。
- 考虑部分毕业生选择非相关行业或继续深造的情况,可能需调整计算方式。
四、应用场景示例
高校评估: 计算本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时,仅统计签订就业协议者,未就业者需签订“灵活就业协议”。 行业分析
通过以上方法,可灵活计算不同维度的就业率,满足具体分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