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在当代并未完全废除汉字,但对其使用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历史与文化背景
汉字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朝鲜半岛,长期被贵族阶层使用(称为“吏读文”),而普通百姓缺乏文字知识,导致文盲率高。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李裪创制谚文(韩文),逐步取代汉字成为官方文字。
政治与民族认同需求
朝鲜建国后,为强调国家独立性,切断与中国的文化联系,推行谚文取代汉字。这一政策旨在消除历史上的文化依赖,重塑民族认同。
特殊政策下的汉字使用
尽管谚文成为主流文字,朝鲜仍保留汉字教育,但限制其作为书面语言的广泛使用。汉字主要用于标注人名、地名等特定场景,甚至对“金正日”“平壤”等名称也采用外语形式书写。
现实中的汉字存在
汉字在朝鲜半岛使用已有千年历史,朝鲜并未彻底禁止其存在。部分汉字词汇因历史或现实需求被保留,但未改变朝鲜语的语法结构。
综上,朝鲜对汉字的政策是“汉谚分离”,通过推广谚文强化民族独立,同时保留汉字作为补充工具,体现了文化保护与政治独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