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中的转点是指在测量过程中,将高程从一个已知点传递到另一个未知点的关键操作。转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整个测量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以下是转点的详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转点的作用
转点主要用于:
1. 传递高程:通过中间过渡点(转点)将高程从已知点传递到不可直接到达的未知点;
2. 分段施测:当两点距离过长或高差较大时,通过转点分段测量,降低测量误差。
二、转点设置原则
参考点选择:
需选择地势较高、土质坚硬的点作为转点,确保稳定性;
通视条件:
转点需同时被前后两个测量段通视,保证视线不受阻挡。
三、转点操作步骤
1. 前视测量
将水准仪安置在已知高程控制点A上,调整至水平状态并瞄准A点,读取后视读数;
将水准仪移至转点位置C,瞄准C点读取前视读数。
2. 高程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转点高程:
$$H_C = H_A + b - a$$
其中,$H_C$为转点C的高程,$H_A$为已知点A的高程,$b$为后视读数,$a$为前视读数。
3. 后视测量
将水准仪移至未知点B,瞄准B点读取后视读数;
校核仪器水平状态,重复前视测量步骤,确保两次测量高差一致。
4. 数据检核
采用“后—前—前—后”观测顺序,减少仪器下沉误差;
通过双面尺法或变动仪器高法检核高差,确保数据稳定性。
四、注意事项
仪器调整:
每次转点需重新整平水准仪,避免累计误差;
环境控制:
避免强风、震动等外界因素影响测量精度;
记录规范:
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高程、读数及仪器状态,便于后续复核。
五、示例计算
若A点高程为200.000m,AB段后视读数0240m,转点C前视读数0130m,则C点高程计算如下:
$$H_C = 200.000 + 0240 - 0130 = 211.000 text{m}$$
若第二次测量中,转点C后视读数0145m,B点读数0280m,则B点高程为:
$$H_B = 211.000 + 0145 - 0280 = 176.000 text{m}$$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确保水准测量中转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