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节余多少钱”这一数学教学设计的综合方案,结合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节余”的概念,掌握用加减法计算节余金额的方法。 - 能够比较剩余金额与不同面额钞票的关系,并组合不同面额进行支付。 - 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货币计算,提高计算效率。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模拟购物场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用画图(如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提升逻辑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 - 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题策略(如综合法、分析法),培养灵活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节约意识,理解合理支配零花钱的重要性。 -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节余金额。- 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实物货币模型、购物小票样本、计算器、白板及白板笔。- 学具:练习册、数学练习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张购物小票,提问:“买玩具花10元,付20元,应找回多少钱?”引导学生理解“节余”的概念。- 通过简单示例(如15元商品付30元)巩固减法运算在节余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基础计算 - 讲解先加后减和先减后加的运算顺序,通过例题演示(如260-30=230)。 - 强调画图表示数量关系的重要性,例如用两条线段表示九、十月的节余差异。2. 混合运算拓展
- 介绍家庭理财情境:九月节余260元,十月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共节余多少元?
- 引导学生用综合法(260-30)和分析法(先算十月节余再求和)解决问题。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基础题: 小明有100元,买书花25元、玩具30元,剩余多少钱? 应用题
拓展题:通过计算器快速得出结果,比较不同支付方式(现金/电子支付)的效率。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节余”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强调算法多样性(画图、列式、计算器)。- 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问题→画图→列式→验证。- 布置作业:家庭理财调查,记录每月收支并计算节余。
七、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数量关系的抽象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估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情况,加强基础运算的训练。以上设计结合了生活情境与数学实践,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节余计算的核心概念,并培养其数学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