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其汉字含义及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农历是中国古代以太阳和月相为基础的阴阳合历,兼具阴历和阳历特征。它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为月的长度,结合太阳回归年设置节气,通过闰月调整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
二、基本结构
平年与闰年
- 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或355天;
- 19年设置7个闰月,闰年13个月(383或384天),通过闰月平衡天数差异。
节气与月份
- 以太阳位置划分24节气,反映季节变化,如春分、秋分等;
- 每月从朔日(新月)开始,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初一为该月第一天。
三、核心特点
阴阳合历属性
- 结合月相(阴历)与节气(阳历),既非纯阴历也非纯阳历;
- 通过设置闰月调整平均历年与太阳年的误差(约11天/年)。
文化内涵
- 用于指导农事活动、节气计算及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
- 纪年采用天干地支组合,六十年一循环。
四、其他名称
农历亦称“阴历”“夏历”“汉历”“中历”等,但现代更强调其阴阳合历属性。
五、全球影响
目前全球华人及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仍使用农历来庆祝传统节日。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涵盖农历的历法结构、文化意义及历史演变,供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