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街头汉字减少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政策强制废止(1970年) 1968年朴正熙政府发布命令,自1970年起全面禁止汉字使用,从小学课本中彻底移除。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汉字在公共领域的消失。
教育体系调整
中等及以上学校虽保留汉字课程(仅限选修),但随时间推移,绝大多数韩国人逐渐失去汉字书写能力。1972年政策实施后,汉字使用进一步萎缩。
文化与实用因素
汉字与韩语存在语系差异,学习成本高,且易导致姓名重音等问题。政府认为废止汉字有助于实现文化自主,减少社会混乱。
社会分层影响
汉字曾作为区分贵族与普通民众的工具,废止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间的文化隔阂。
现状:
尽管街头正式表达中汉字已基本消失,但韩国人姓名仍保留汉字,且近年有复兴运动试图恢复汉字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