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书籍”主要指古代用于记录文字的载体,其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竹木简 商代至汉代主流书写材料,用竹子或木头削成狭长片(简),每简写一行,多用麻绳、丝绳或皮条编连成册。例如《尚书》《论语》等经典均以竹简形式流传,孔子“韦编三绝”即源于此。
帛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丝织品为载体,书写便捷但成本高昂,故数量较少,多用于重要文献如《诗经》《史记》。
纸书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普及,轻便且成本低,逐渐取代竹木简和帛书,成为后世书籍的主要形式。
册与编
- “册”为书籍单位,由多根简编连而成,长度因简数决定(如“三尺简”)。
- “编”指编连简的绳索,如“丝编”“韦编”,孔子因反复研读《易经》而“韦编三绝”。
总结:
汉字中的“书籍”特指古代书写载体,其形态从竹木简到帛书、纸书演变,反映了技术进步对文化传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