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并未完全放弃汉字,但经历了多次政策调整以限制其使用。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早期废除尝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1866年前岛密氏提出废止汉字建议,明治维新后(1902年)成立国语调查委员会,主张以假名和罗马字替代汉字。
二战后的政策调整(1946年)
- 日本政府接受盟军建议,公布《当用汉字表》(1850字),限制官方文书中的汉字使用,仅允许特定汉字出现。
- 1956年启动汉字替换计划,用同音假名替代超范围的汉字。
长期共存模式(至今)
- 日本未彻底废除汉字,而是形成“假名与汉字共存”体系,汉字在文化、教育等领域仍具有重要地位。
- 2025年数据显示,仅2.1%的日本人无法读写汉字,表明汉字使用已深度融入社会。
结论:
日本通过政策限制逐步减少汉字在官方文书中的使用,但始终保留汉字作为文化符号,未实现完全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