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并未被完全废弃,但历史上曾出现局部改革尝试。以下是主要原因及背景:
历史改革尝试 - 20世纪50年代:
部分知识分子提出废除汉字,认为其属于“孔孟之道”的思想载体,主张用拉丁字母替代,以促进思想解放和现代化。 - 扫盲困境:20世纪40年代末,汉字因难认难写成为扫盲障碍,曾尝试推行拉丁化方案,但效果不理想,最终形成规范汉字简化。
周边国家去汉字化
- 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因文化独立需求,曾模仿汉字创造本土文字(如谚文),后转向拼音文字,减少对汉字的依赖。
现代汉字的适应性
-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至今仍是汉字使用的主流。尽管存在部分争议(如学习难度、技术更新等),但未被全面废弃。
争议与现实
- 有观点认为汉字制约发展,主张拼音化或简化,但改革需平衡文化传承与实用性,目前仍以规范汉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