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经费指标的填写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绩效目标进行规范操作,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指标体系构成
就业经费指标通常包含以下维度:
投入指标 - 预算执行率:
实际执行金额与预算金额的比例(如93.19%)
- 资金总额:包括当年财政拨款、上年结转资金及其他资金
产出指标 - 数量指标:
如就业经费发放完成率(93.19%)、服务企业数量、培训人数等
- 质量指标:发放合规性(100%)、培训满意度(100%)
- 时效指标:按月发放,按季度汇总
效益指标 - 社会效益:
新增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等
- 生态效益:培训对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等的影响
二、具体填写方法
基础数据填写 - 在表格中录入项目名称、实施单位、项目周期(如1年)、预算金额、实际执行金额等基础信息。
投入指标计算
- 预算执行率: $frac{全年执行数}{年初预算数} times 100%$(如93.19%) - 资金总额
产出指标评估 - 数量指标:
实际完成值与预期目标值的对比(如100%完成率)
- 质量指标:合规性检查是否达标
- 时效指标:是否按时完成按月发放等任务
效益指标分析 - 社会效益:
新增就业人数是否达到预期(如补贴覆盖人数比例)
- 生态效益:培训对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等长期影响
偏差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 对未达标指标进行原因分析(如资金不足、执行延迟等),并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预算、优化流程)
三、注意事项
数据真实性:
确保所有数据来源可靠,避免虚报
指标合理性:目标值需结合实际,避免过高或过低
格式规范:使用统一表格格式,确保可读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系统地填写就业经费指标,为绩效评估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