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就业创业工作,需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和实践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一、政策支持与宏观环境优化
推动就业友好型经济体系 通过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例如在产业升级中培育新兴产业,在基础设施项目中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政策
- 高校毕业生: 实施专项招聘计划,加强职业培训和基层就业引导,鼓励到中小微企业或基层创业。 - 农民工
- 退役军人:落实优惠政策,提供就业安置和创业服务。
强化创业扶持体系
完善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加大创业培训补贴力度,建立“创业培训、孵化、活动”联动机制,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
二、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
就业服务精准化
- 开展简历优化、面试实训、职业规划等专项服务,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人。
- 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动态掌握就业底数,及时发布岗位信息并开展技能培训。
创业能力提升
- 推广“马兰花”创业培训品牌,针对不同阶段创业者需求设计课程,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提升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能力。
- 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创业培训活动,建立稳定企业孵化机制,优化创业生态。
三、组织协调与责任落实
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部门要压实责任,形成政策协同、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确保惠企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
- 高校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营造良好环境
- 完善“住、行、医、教、养”等公共配套,优化创业居住条件。
- 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引导,营造关心支持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实践路径与创新
市场潜力挖掘
鼓励劳动者跳出熟悉领域,研究新兴市场需求,通过技能提升适应岗位变化。
- 开展“技能强企行动”,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就业需求对接。
政企校协同
推动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开展“政企校互联互通”活动,吸引更多毕业生留衡发展。
- 建立孵化企业“毕业”制度,完善从校到岗的就业服务链条。
通过以上措施,可系统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缓解结构性矛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