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就业期间未获得工资的问题,以下是综合法律建议的解决方案:
一、协商解决
直接沟通 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明确工资支付时间、金额及补偿方案。保留沟通记录作为证据。
补充协议
若劳动合同中未约定工资,可要求用人单位补充书面协议,明确薪资标准、支付周期等条款。
二、法律途径
劳动仲裁
- 申请条件: 收集工作证、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 赔偿标准
- 未签劳动合同:自用工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
- 未发工资:可要求支付拖欠金额25%的经济补偿金,并可主张赔偿金。
- 时效限制:仲裁时效为1年,从离职之日起计算。
劳动监察投诉 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介入调查并责令支付工资。劳动监察部门可免费提供调解服务。
法律诉讼
- 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在收到仲裁书后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诉讼阶段可主张:
- 工资及25%经济补偿金;
- 若存在加班未付、社保未缴等情形,可一并主张。
三、注意事项
证据收集: 工资条、银行流水、工装、社保缴纳记录、同事证言等均为有效证据。 时效管理
维权成本:劳动仲裁免费,诉讼可能产生律师费,建议优先选择仲裁解决。
建议优先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争议,若涉及多部门投诉或诉讼,可同步进行。整个过程需保留书面证据,以支持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