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就业行动计划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围绕就业优先战略,明确目标、措施及保障机制。以下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示例:
一、总体目标
就业规模: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率100%。
创业带动:
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1600人,创业培训3000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专项引导资金,构建城乡一体创业扶持体系。
二、重点任务
政策落实与补贴 - 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租金补贴等政策体系,扩大政策覆盖范围。
- 对创业群体提供贴息贷款、创业园区租金补贴等支持,降低创业门槛。
职业技能培训
- 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300人,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2000人,重点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技能水平。
-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推动企业参与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
就业服务与载体建设
- 建立乡镇、村级就业保障平台,将培训延伸至村,实施就业创业培训全覆盖。
- 打造特色农民创业园区,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
- 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建立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
- 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育人的格局。
资金保障
- 设立就业专项基金,确保补贴、培训等资金及时到位。
- 加大对创业园区、培训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
监督评估
- 建立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 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未达标者进行问责。
四、实施步骤
动员部署(X-X月):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责任分工。
政策宣传(X-X月):通过媒体、培训等渠道宣传就业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
行动实施(X-X月):全面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
总结评估(X月):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评估,调整优化政策措施。
五、注意事项
政策协同: 加强与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作,形成政策合力。 动态调整
精准服务:针对不同群体(如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上框架需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及政策环境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确保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