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人生中的重要节点,考生在备考期间会经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下是考生普遍最怕听到的几类话,结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过度施压与负面激励
"记住你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 这类话虽出于好意,但会将高考结果与人生价值直接挂钩,增加考生对分数的焦虑感。
"再坚持一下,好好把高考考完,你和爸妈就都解放了。"
这种以"解放"为目标的劝慰,可能让考生感到被物化,反而加重心理负担。
"考不好就完了"
消极的后果暗示会强化考生的恐惧心理,导致备考期间过度紧张。
二、不切实际的期望与比较
"老师都说这成绩考清华北大没有问题!"
模考成绩与高考存在差异,此类评价忽视个体差异,可能引发考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邻居家孩子都复习得很好"
无谓的比较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孤立或不足,削弱自信心。
三、过度关心与干扰
"复习得怎么样了?有信心吗?"
这类问题虽出于关心,但会让孩子感到被审视,增加心理压力。
"别紧张,你一定能考进XX学校"
过度确定性的预测会限制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导致临场发挥失常。
四、其他常见忌语
"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 重复性的答题策略建议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无法发挥真实水平。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建议
家长和亲友应避免使用上述语言,转而采用以下更贴心的表达:
"路上小心,注意安全"(替代"成功归来")
"复习辛苦了,别累着"(避免"许诺"式鼓励)
"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最棒的"(强化内在价值感)
高考的本质是能力与努力的体现,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过程导向"的备考心态,让孩子以健康的状态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