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国高考实行的是 文理分科考试制度,采用 全国统一卷,但具体分科方式和分值设置因省份和类别有所差异,主要特点如下:
一、考试时间与科目设置
考试时间 通常为每年6月7日、8日,部分省份因制度差异延长至3天(7月7/8/9日)。
科目组成
- 文科类: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政治(100分)、历史/地理(50分)。 - 理科类
二、分科依据与分数计算
分科方式
1991年未实行严格分科,但实际通过政治科目(文科)进行初步分科,计入高考总分。部分省份或类别(如地矿类)可能要求加考地理,文科生可能需加考历史。
分值计算
各科成绩乘以对应科目的权重后相加,总分为900分。例如:
- 文科生:语文120×(150/150)=120分,政治100×(150/150)=100分,历史/地理50×(100/150)=33.33分,总分为353.33分。
- 理科生:语文120×(150/150)=120分,物理100×(150/150)=100分,化学100×(150/150)=100分,生物100×(100/150)=66.67分,总分为386.67分。
三、录取特点
录取规则
部分省份实行"先报志愿后考试"的录取模式,考生需先填报志愿,再参加考试,录取时参考估分。
分数差异
由于文科和理科试卷不同,且部分省份存在加试科目,导致不同省份、班级之间分数差异较大,最高分与最低分可达100多分。
四、历史背景
1991年高考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后续几年逐步完善分科体系和录取机制。例如:
1993年推出"3+2"模式,将物理、化学、生物归为理科,历史、政治、地理归为文科,总分750分;
1997年全面推行"3+3"模式,科目设置进一步优化。
建议考生结合所在省份的具体规定,参考当年《招生专业目录》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