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具体变化如下:
一、考试模式创新
"3+1+2"模式全面实施 八个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首次采用"3+1+2"模式:
- "3":
语文、数学、外语(满分150分,原始分计入总分);
- "1":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满分100分,原始分计入总分);
- "2":再选科目(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2门,满分100分,按等级赋分计入总分)。
新增学科与专业 全国新增密码科学与技术等37个本科专业,部分省份调整了学科设置以适应新专业需求。
二、成绩评价体系变革
等级赋分制
自选科目采用A、B、C、D、E五个等级划分,其中E等级(不合格)比例不超过5%,A等级比例15%,B、C等级各30%,D、E等级共25%。
合格性考试取代会考
原来的会考改为合格性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9科,不再评分,仅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条件。
三、其他重要调整
外语考试次数增加
外语科目允许考生参加2次考试,取较好成绩计入总分,考试内容包含笔试和听力测试。
专项计划延续
贫困县脱贫后仍可享受专项计划政策,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
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
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具体使用办法由高校在招生章程中明确。
四、政策影响与趋势
语文地位提升: 英语考试次数增加、数学难度提高,语文成为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科目; 命题方向优化
以上变化标志着我国高考从"一考定终身"向"多元评价、综合发展"的转型,考生需适应新的考试模式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