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断层”是指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强度极限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地质构造现象。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断层的基本概念
定义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属于面状构造。其形成与地壳运动中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强度有关。
分类
- 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水平滑动,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 - 正断层
- 逆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 走滑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滑动,如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二、断层在地理中的意义
地形地貌 - 断块山:
如华山、庐山,由上升盘形成,以陡峭山势和悬崖著称。
- 地堑构造:如东非大裂谷,由下降盘形成,是地壳拉伸的结果。
地质灾害 断层线附近是地震高发区,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三、与褶皱构造的区别
褶皱是岩层因水平挤压力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而断层则是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两者共同构成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高考中的相关考点
断层线:
指断层与地面的交线,常伴生地质体错位现象。
不整合面:指岩层因断裂错位形成的非连续接触面,常见于褶皱构造。
综上,高考地理中的“断层”是理解地壳运动、地形地貌及地质灾害的重要概念,需结合平移、正断、逆断等类型及实际案例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