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是新高考改革中的科目组合模式,其具体构成和特点如下:
一、科目构成
必考科目(3门) 语文、数学、外语,其中数学不分文理科。
首选科目(1门)
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由各省自主命题,计入总成绩。
再选科目(2门)
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同样由各省自主命题,采用等级赋分制计入总成绩。
二、分值与成绩计算
统一高考部分: 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总分为450分。
选择性考试部分:每科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线,需两门科目均合格方可毕业。
总成绩:两者相加,满分750分。
三、模式特点
打破文理限制:
考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选择科目组合,例如物理+化学+生物(传统理科组合)或历史+政治+地理(文科组合)。
等级赋分机制:
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缓解了“唯分数论”压力,但存在“天花板分数”现象。
选考科目调整:
2027年广西等地已明确采用“3+1+2”模式,物理和历史为必选首选科目。
四、选科建议
学理优势考生:可优先考虑物理+化学+生物组合,但竞争压力较大。
文科倾向考生:历史+政治+地理组合更合适,但需注意部分高校对文科生的专业限制。
关注专业需求:建议结合高校招生专业目录,选择与未来职业规划相关的科目组合。
五、改革意义
该模式通过增加科目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等级赋分机制引导理性选科,是高考改革中平衡公平性与科学性的重要举措。